影视特效/包装历史揭秘科幻电影正成为当下中国票房市场的“吸金器”。《复仇者联盟4:终局之战》仅用时3天20小时52分就收获票房金额20亿元,此前最快为国产科幻片《流浪地球》,用时5天21时55分。 对影迷来说,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固然引人入胜,但极富冲击力的视觉特效才是让科幻电影“圈粉无数”的关键所在。事实上,这些以假乱真的特效画面背后凝聚着众多电影人的智慧与执着。 从技术层面来说,特效制作可分为两类。一类是“物理特效”,即在拍摄现场拍出的各种特效的总和,大致包括特效化妆、特殊道具、特殊服装、特殊置景、电控机械生物等。这个“特”指的是平时无法在市面上见到或买到、也无法轻易做出的一些道具,需要结合影片剧情和角色设定量身定制,可能涉及建模、机械和电气工程等技术。如《流浪地球》中救援部队穿戴的机械制服、太空面罩等道具以及电影中出现的爆炸、坍塌、烟雾等效果,都属这一类。 另一类是视觉特效,伴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,其制作速度和质量都取得了巨大进步。而影视制作对硬件的需求也会反过来推动计算机技术发展。2008年惊艳全球的影片《阿凡达》带给观众的视觉震撼,让人记忆犹新。詹姆斯·卡梅隆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一部如梦如幻的电影,更是一场3D电影特效技术革命——为实现拍摄,卡梅隆数字领域团队自主研发了3D摄影系统。 除此之外,常见于科幻电影中的特效手段还有微缩模型,即将所需建筑物、街道、交通工具等做成极其逼真的微型模型,并通过手、机械或电来移动形成场景变化,再将绿幕前拍摄好的画面利用CG(计算机动画)技术合成到一起。影片《银翼杀手2049》中,许多未来风格的建筑物都是利用模型拍摄而成,此片曾获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摄影奖。 电影现今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。在电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,想必大家都对特效习以为常,但是特效仅仅是电脑技术的产物吗?
文章分类:
行业资讯
|